千年陶文化,一把紫砂壶。谈到宜兴,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最具标志性的陶瓷工艺和紫砂壶。让人感到意外的是,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在接待我们时曾表示,远近闻名的紫砂壶并不是经济支柱,而是一种文化符号。
人口130万的古城宜兴,千年紫砂汇成文脉主流,但却不被列入地区GDP统计。王书记告诉我们,紫砂的商业化是自然现象,但更要从精神层面去解读并保护这种文化软实力,正如宜兴打出的城市品牌“中国陶都,陶醉中国”,这都是无可复制的。
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中国境内最早成立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。导游告诉我们,这些都是历代陶瓷大师的杰作,每一件作品的背后,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。每当导游的手指向某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时,未及解说透彻,就已被阵阵“咔嚓”声给盖过。
实际上陶瓷、紫砂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魂宝,除了良好的实用性外,在历史上由于文人墨客的参入,其时代与文化交融的气息更引人入胜。我们发现不少瓷器上都有记号,不少半掌大的工艺品上还刻有密密麻麻的汉字,如今仍清晰可见,这让人不得不惊叹当时制陶工艺的高超。
从导游的口中得知,宜兴陶艺的知名度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做工上,得天独厚的材料亦是一大象征。在宋代,质地细腻而坚实的紫砂已被用于生产,而这类紫砂仅产于宜兴丁蜀镇的一条山脉深处。
在导游的带领下,我们还有幸拜访了中国紫砂陶艺大师徐秀棠,聆听那一代人在紫砂上的造诣,在其如数家珍的个人展厅中流连忘返。
在徐秀棠大师处逗留许久,我们辗转至位于宜兴市湖父镇的一处农家乐。当地政府人士告诉我们,除去文化与工业的巧妙结合外,生态亦是宜兴打造宜居城市的一大优势。这倒是和韩国好几年来强调的绿色经济有相似之处?
一下车,清新的乡土味便扑鼻而来,而四周便是著名的宜兴竹海分支。绿化好,人文素质高,加上气候条件优越,交通便利,宜居城市的称号名副其实。
入口不远处一户人家的院子里,有位老人在编织竹篮。据了解,绝大多数居民的自制竹篮并不作为商品流通,而是自用。宜兴竹海闻名大江南北,但却不被商用化。老人和蔼地笑着告诉我:编一个篮子需要一天时间,自己用就够了,生活嘛,就不必那么累人啦!
从站在一旁的家人口中得知,老人所言,不仅仅是人生哲理的一种体现,也暗含了当地政府对市民保护生态的教育程度之高。
的确,如今生态和紫砂已经成为宜兴最好的两张名片。回想起当地政府人士说过的一番话:宜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以生态保护为先,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,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发展。而紫砂作为民族产业的象征之一,在保护中寻求阶段性开发才是将推广并延续中国文化的上策。
海外华媒组织秘书长、香港文汇报社长助理施倩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也表示,来到宜兴,才知道这不仅是一座蜚声海内外的紫砂之城,也是一座宜居宜商的生态之城,宜兴的发展模式,既很好地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,又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存的新路。
※※※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地区,周边机场多达五个,境内公路成网,骨干公路直达沪、宁、杭、苏、锡、常等大中城市,是苏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。凭借优越的气候及绿化环境,宜兴推出的“生态园林游”和“陶文化游”等特色旅游常年吸引大批游人。尤其是前者,与一直以来强调“身心治愈之旅”的韩国观光业相似,预计在中韩旅游年启动后将带动两国客源,成为推动双边交流的一大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