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的繁华与上海人的自信

发稿时间 2013-10-17 10:04


2012年9月,我第二次赴上海留学。如果说第一次是作为本科交换生体验上海的话,6年后的2012年,我是以复旦大学研究生的身份生活在上海。在同样的城市,尤其是在同一所大学里读书,我想我肯定和上海有缘分。

在这6年时间里,有变化的不仅仅是我,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也同样显而易见。比如轻轨交通扩建到了市内的每个角落,以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夏为代表的浦东Skyline中“上海环球金融中心”已经成为最高楼。而且正在不断长高的“上海中心大夏”一旦完工,就能看得到上海浦东画龙点睛的夜景。

2010年在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后,访问上海的外国人不断增加。根据公安部门的调查,2012年上半年外国人入境1346. 09万人次,同比增长4.57%。而且外国人入境口岸当中,上海浦东机场口岸(254.78万人次,占总数的18.93%)入境人数已经高于北京首都机场口岸(228.37万人次,占总数的16.97%)和广州白云机场口岸(111.04万人次,占总数的8.25%)。这可以证明,在外国人眼中,上海是魅力无穷的城市。

从过去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黑暗历史摆脱出来的上海,现在已经成为了经济、科技、贸易、金融、信息、文化的中心城市,同时也是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城市。因此在上海人的脸上,容易看得到作为上海人的自信心。

从6年前直到今天一点都没变的,就是上海人对自己方言的信心和骄傲。作为标准语言普通话在上海已经普及,可是一旦两个上海人聚在一起就开始讲上海话。当然,我能理解同乡人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是很舒服的,韩国也不例外。可据我所知,在韩国不管是你从哪里来的,一旦到了首尔生活都要讲首尔话,不改自己的方言,是一件令人害羞的事情。虽然随着上海的世界化趋势,有了很多双语幼儿园和国际学校等,不会讲上海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但我见过的不少有见识的父母,还是认为孩子作为上海人,首先要学习上海方言。对他们来说,上海话也是一种自己的文化,有责任把这些文化保护好,传给后代。

有了这样爱护上海的人们,上海的城市化不再像过去那样,只是追求西方化的现代化模式,而是尽量保护上海的特色。虽然上海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,但中国也认识到有上海固有的文化才能真正有竞争力,因此更加注意保护上海的特色,例如泰康路的田子坊、东台路古玩城、1933老场房等。如今,这些地方把上海艺术、文化、商业与风尚融为一体,呈现给世人别具一格的海派风情。除此之外,松江、安亭、浦江、高桥、朱家角等地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而得到保护,形成了郊区特色城镇的风貌格局。

以外国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国,还是有一点遗憾的部分。有时会感到人民的素质还是跟不上上海的硬件设施。比如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,以及插队等。不能放心吃东西,时刻都要提防小偷,这些都是令人不愉快的存在。这些人虽然只是一小部分,却足以给上海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。不管怎样,我依然期待上海的未来,会在中国及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。

复旦大学 金智旼

《 亚洲日报 》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

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
닫기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