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燕赵访古>文丞相祠,一位状元的汗青丹心

发稿时间 2012-08-17 10:25
文/王元?
不要小看北京的胡同,以为它只是曲折局促,嘈杂市井;其实,深入进去,胡同往往别有洞天。这一点,正如中国的饺子,看似一团软面,实际却有香喷喷的肉馅藏在其中。


在北京东城府学胡同深处,文丞相祠是一处安静的院落,三进房屋,青砖铺地,文天祥雕像在飞檐翘角的正堂独自安详。东山墙上,刻有笔走龙蛇的《正气歌》,墙角下,则是一小畦菜地,守门人种下的生菜青翠嫩绿,透出一股暖暖的生活气息。


这样的文丞相祠,正符合我的想象。在京城最为繁华的心腹地带,肯为文天祥保留这样一处清静之所,这就是北京的人文厚度。在文丞相祠前院后院漫步感叹间,我心里默默祈祷,这里可千万不要过度开发,如果搞得人来人往,香火熊熊,那可就变成市场了。

文天祥的死亡格外动人

文丞相即文天祥,在中国,他是与岳飞齐名的大英雄。拜谒文丞相祠之前,我还真没留意过,原来,他是南宋宝佑四年(公元1256年)的状元!如今,每逢高考,中国媒体常爱炒作“状元”之类的话题,其实他们不过是各省的头名而已。古代科举选拔出来的状元,那才实实在在是全国文科第一名!而且,文天祥还少年得志,一试中的时,只有二十几岁。只是,他的官运似乎并不亨通,先在朝廷上任些闲职,后赴地方,也没能当上封疆大吏。

直到蒙古人打来了,一些武将怯了,一些文臣逃了,南宋朝廷上下惊慌,文天祥勇敢地站了出来,被任命为丞相。但这时,他已经没有机会履行丞相职责,他像国防部长一样亲临前线,选择了一条通往光荣与死亡的道路。

宋朝的武将权力一直很小,而且调动频繁,军队里兵不识将,将不知兵,指挥系统阻滞重重,以至与辽、金、蒙古的战争一败再败,终至崖山之灭。这是皇帝故意的设计,其目的在于杜绝武将篡夺皇位的可能。因此,有宋一代,颇有一些文人借此成就了武名,文天祥之外,还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范仲淹。

但是,毕竟隔行如隔山,文人投笔从戎,殊当不易。后世,清代同样以文人身份投入武人事业的曾国藩,在太湖与太平天国军作战时,其部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,情急之下,曾国藩大失方寸,张臂就要投湖自尽,结果被部下死命拦住。经过多次类似战阵后,曾国藩总结,只是他亲临前敌,战役就一定失败。从此,他退居二线指挥,只负责战略构想和人员调配,至于战场事宜,全凭部将临机行事,自作主张。由此,他才最终平定太平天国,创下盖世勋业。

文天祥在与蒙古人作战的过程中,先后两次被俘,这似乎可以证明,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是极为有限的。深究起来,这怪不得文天祥,国家靖难,连个状元郎也要被迫操刀弄枪,实在是让人心痛不堪的历史。

更让人难过的是,南宋上下,像文天祥一样肯于任事的文武官员少之又少,更多的文臣武将,只热衷于拿别人的鲜血来表达自己的“忠贞”。比如,蒙古人原本并不是一定要打过长江彻底灭掉南宋不可,他们派出了使节团去杭州谈判。可是,走到半路,就被驻守地方的军事官员截住了,好家伙,好不容易有蒙古人送上门了,不杀掉他们不是太可惜了吗?于是,他们连“两国交兵不斩来使”的古训都不顾了。蒙古人生气抗议,南宋朝廷只好奴颜屈膝,发誓打咒,才说动蒙古方面又派出了一支使节团。可是,他们走到半路,却又被地方武装杀掉了……蒙古人现在已经不再愤怒了,他们非常迷惑:都说我们是不讲文明的野蛮人,可是,这信奉儒家文化的南朝人到底哪一点比我们强呢?他们不仅野蛮,而且还如此的下作!

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,文天祥正大光明的抵抗与死亡,才格外动人,他是在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信念与热爱,维护着英雄的真正含义。

对内心信念的坚守

凝望文天祥的雕像,禁不住扪心自问:如果我也有机会身陷他那样的绝遇,有可能做出和他一样的英雄选择吗?投降,是多么容易做到的事情啊。想视死如归,我能控制得了自己颤抖的双腿吗?


文天祥骨头之硬,超出了蒙古人的想象。第一次战败被俘后,他在长江边上成功逃脱押解,重新拉起了抗元的队伍。第二次被俘,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,被押到了北京。

在元朝,人分十等,一官二吏,三僧四道,五医六工,七匠八娼,九儒十丐。就是说,妓女排在第八等,读书人还在妓女之下,为第九等。由此可见,蒙古人对文化多么的缺乏敬意。但据史料载,他们对文天祥却怀有一定的敬意。元帝亲自对他劝降。你表现出忠贞,连无知的敌人也会敬你三分,尽管他最后还是要杀你。

文天祥拒不投降的时候,南宋政权已经灭亡,最后一位小皇帝被大臣陆秀夫背着投了南海。所以,元帝也无法理解,你已经失去了忠诚的对象,干嘛还那么固执呢?我理解,这时候,文天祥一心向死,是对内心信念的坚守。

每年中国端午节纪念屈原,都会有人跳出来说,屈原根本算不上爱国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爱的,是楚国王族的江山,而楚只是中国的一个诸侯国。这样说,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历史价值观的混乱,因为按同样的逻辑,文天祥反抗的是元朝,可后来元朝也被列下了中国的王朝序列,一部分蒙古人一直生活在中国,那么,他的抗元岂不是就变成了内战,又何来爱国呢?同理,岳飞抗金又怎么算呢?

实际上,在“民族国家”这样的现代政治概念还没有产生之前,我们不可能按今天的标准来割裂历史,否则,只会造成无谓的困惑。

文天祥有两句诗在后世代代流传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这里的汗青是指什么呢?对了,指竹子。在纸发明以前,人们是用竹简书书的。事先要把青竹子架到火上烤,烤出汗,干透了,就可以做成竹简。俗语说“学富五车”,指的就是熟读了五车竹简,才称得上是有学问。

据有心人考证,一车竹简所能容纳的内容,大概有15万汉字,相当于今天的一本书。也就是说,学富五车,约等于熟读了五本书,古人好可怜。


文天祥的诗之所以有名,他的英雄壮举固然起作用,但更重要的是,它道出了一般中国文人的心声。打从孔子时代起,中国人就认同这样一种理念:“不知生,焉知死?”中国文化从来对死亡与灵魂缺少关心,主要注意力都投射在现世。因此,期待死后的荣耀,让自己的名声载入历史,就成为人们做出壮举的根源动力。我因义而死,会在史上占有一席之地,即死而无憾。中国的传统,是以历史为宗教,此为一鲜活例证。

图片说明

001:文丞相祠藏在胡同深处
002:《正气歌》为文天祥绝笔
003:文天祥雕像正气凛然
004:文天祥被后世神化

《 亚洲日报 》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

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
닫기
TOP